我认为这在现代世界有非常重要的意义。
动而用事,则开辟群蛰,敬导沉滞矣,一翕一辟,动静不失时,而物无灾害,是以广生也因此,戴震自生理念的启示便是,吸收一切外来思想文化必须立足于中国文化生命的特性与有益原则,从而凸显中国文化的主体性。
概言之,既然两仪是用于描述阴阳气化的符号,既然太极只是气化之阴阳,因而不能认为阴阳生于太极,只能说阴阳即太极。老子说: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故言化则赅神,言神亦赅化。孔子曰:‘《易》有太极,是生两仪,两仪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。因此,言道生物,就是言阴阳生物,阴阳是气,也就是气生万物,气是生命本身,所以是自生。
而阴阳五行是物自身,性是物之所以然,因而无论是认定性分于阴阳之气,还是阴阳五行化生万物,都意味着生生者自生。《易》以有天、地、山、泽、雷、风、水、火八卦而初步形成,但没有形成为卦画。从中可见其对天人感应学说并非铁板一块持否定的态度。
雩祭者之用心,慈父孝子之用意也。无妄则内守旧政,外修雩礼,以慰民心。(《明雩》)寒温随卦而至,不应政治也……京氏占寒温以阴阳升降,变复之家以刑赏喜怒,两家乖迹。 注释:1Esther Sunkyung Klein,Colin Klein,Wang Chongs Epistemology of Testimony,Asia Major Third Series,29 (2),2016.参考徐英瑾:《王充的〈论衡〉是一部自相矛盾的哲学文本吗》,《社会科学》2021年第12期。
大人刺而贤者谏,是则天谴告也,而反归谴告于灾异,故疑之也。以龙致雨利用同类相感,以形逐景利用异类相克。
这种观念认为,天借物象之变化以谴责君主政治之不当,希望君主更正行为。……问:政治之灾,无妄之变,何以别之?曰:德酆政得,灾犹至者,无妄也。水灾与桑谷之变何以异?殷王改政,《春秋》攻社,道相违反,行之何从?……成王改过,《春秋》攻社,两经二义,行之如何?(《顺鼓》)这段话质疑的以击鼓攻击社(土地神)来祈求停雨、消除水患的民俗。又如《感虚》提到传说尧射掉天上十个太阳之中的九个。
夫天地不能为,亦不能知也。参考《后汉书·方术樊英传》《周举传》《杨赐传》《郎顗传》。王充认为,乐曲显然没有这种能力。(《明雩》)祈祷求雨的仪式(耐)虽然未必奏效,却足以显示君主对人民的恻隐之心,就像孝子明明知道父亲的病是不治之症,仍应求神祈福、求医问药。
王充认可物类相感的变复之道,批评变复之家的谴告之说。山崩壅河,素缟哭之,于道何意乎?(《感虚》)辇者欲除黄河之堵塞,却让晋伯宗穿着丧服对黄河哭泣,这种做法不符合圣贤的变复之道。
大臣称景公这番善言感动了天,天使火星离开了心宿。王充对桑谷具生于朝自相矛盾的解释颇有意思。
这一含义带有对天人告谴说的驱魅。素缟而哭,何政所改而天变复乎?(《感虚》)王充认为,改变政治不失为一种退而求其次的解决方案,是政治衰微时君主应当采取的积极做法。不久后桑谷随之消失,殷商得以长治久安。前者在无妄之气的变动下形成,是普遍的。禳灾习俗具备源远流长的礼义。恐骇,侧身行道,思索先王之政,兴灭国,继绝世,举逸民,明养老之义,桑谷消亡,享国长久。
如害虫吃庄稼,王充提出,惩罚害虫象征的官吏,未必真能止虫,而是为满足民心:实论者谓之未必真是,然而为之,厌合人意。二、政治之灾与无妄之变:两种灾异观《论衡》中各有思想体系支撑上述两种观点。
【5】这比天人告谴学说或祭祀巫术更有效、更可行。鬼神不能控制物象,向鬼神祷告是无用的。
君主于是自省,施行先王之政。四、对变复之家的双重态度王充对物象变化的复杂理解,还体现在他对变复之家既批判又认可的双重态度上。
不信圣人之言,反然灾异之气,求索上天之意,何其远哉?世无圣人,安所得圣人之言?贤人庶几之才,亦圣人之次也。灾异的实际影响比其象征义涵更值得统治者关注,对灾异应该救赴之得宜:任用专家,有的放矢地实施赈灾,救济人民。君主修政仍可能消除之。变复之家,见诸言天,灾异时至,则生谴告之言矣。
2大久保隆郎对比桓谭和王充的祭祀观,认为后者改变了前者彻底否定鬼神和祭祀的做法,论证祭祀的必要性,是为了强化礼俗对道德修养的作用,以此重建社会秩序。并非天以灾异为政治不善之标志,警告君主。
其次,物象的变化出于气之聚散消长,是自然而然的过程。在《感虚》篇他提到这一传说:师旷奏《清角》之曲,引起晋国大旱,还使晋平公患了癃病。
如果属于政治之灾,则可被殷高宗消除。王朝与人一样有其命,命期自然,不由君主改政修行左右。
雨应龙而来,影应形而去。这一系列做法体现了王充对物象变化原因和天人关系的复杂理解,也显示了他匡君化民的教导主张。王充认为,《春秋》家说攻社能消除水灾是没根据的,列举殷高宗改政和周成王改过之事反问:要除去水灾或桑谷之类的灾异,是改政还是攻社更有效?显然是前者。大臣建议可把灾厄从君主身上分别转移给宰相、百姓和收成。
运气政治和礼俗的含义,分别指向不改其政而救备其灾改政修行和以礼禳灾三种应灾方法。但同时,王充认识到在董仲舒、谷永讲解谴告之理的背后,是他们匡扶朝政的努力。
(《案书》)对政治引起的异象,王充强调,君主不能无动于衷。之言非独吾心,亦天意也。
命具有德才无涉性质,人之命运与其后天的道德、才能之高低无关。他们这种正君爱民的本心需要被理解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